7月8日上午,由中铁二十二局参建的华北地区下穿铁路直径最大雨污水顶管工程——北京市石景山衙门口十号路雨污水顶管下穿铁路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将极大提升首都区域防汛能力。

技术人员对临近铁路线路的雨水检查井进行井位测量
北京市石景山衙门口十号路雨污水下穿铁路工程起点为衙门口十号路,终点接入人民渠,其中,雨水管线总长535.1米、污水管线总长633.3米,是北京市重点防汛工程。该工程可满足18554.3升每秒的峰值排水需求,为北京市石景山区衙门口地区的棚改回迁安置区4400余户住民彻底解决雨水污水排放问题,告别以往临时抽排、费时费力的困扰。
“针对小区建筑集中,汇水面积大、量又多的特点,设计人员通过水力计算,决定采用直径3米以上的超大管道,更好地解决了暴雨天气排水难的问题!”项目负责人说,“该工程建设的雨水顶管内径3.2米,外径则达到了3.8米。”中铁二十二局项目部承担了下穿铁路段雨污水管线顶进施工及两侧转接井施工,其中,新建2条直径3.2米雨水顶管和1条直径2米污水顶管,雨水顶管长105米,污水顶管长102米。

技术人员在管道深处进行检查
该工程的最大挑战在于下穿铁路区间的施工安全控制,需要同时下穿西长铁路(京广铁路普速)和京广高速铁路两条重要铁路干线,前者每天发送列车多达54对,而后者更是多达125对,且京广高速列车运行时速达350公里,对桥墩变形控制标准极为严格,位移允许偏差不得超过正负2毫米。
为此,项目部多次论证,提前编制科学施工方案,积极协调7家铁路单位,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在下穿铁路的顶管作业期间,铁路列车限速运行通过,直至贯通后恢复正常时速。施工取得成功,为今后类似下穿铁路的市政管网工程提供了技术参考范例。
项目部加强技术创新,先后攻克了进洞口止水难、下穿铁路要求沉降小、地下土层工况变化、泥浆循环利用、可视化激光导向纠偏等难关。尤其是,该工程部分区域覆土仅1.45米,远低于常规机械顶管施工的最低要求。为此,项目部根据地质勘察报告,综合考虑周边环境、区间段长度及坡度等情况,经过专家论证,决定采用非开挖顶管工艺,引进HRC2000B岩石顶管掘进机、缪子成像探测仪等先进设备,并采用计算机采集数据和控制,做到了施工精准监测和实时调整,在铁路运输不中断的前提下实现了雨污水管道的地下大穿越。
“最紧张的时候,我们24小时全天候施工,平均每天推进8.5米。”项目负责人说。为确保铁路安全,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全程盯控,每推进0.3米测量人员就进行一次测量,确保了上方的铁路结构物位移牢牢控制在误差范围内。此外,他们创造性采用移动式泥浆分离循环系统,实现了施工中泥浆循环利用,确保了现场环境干净整洁。